S50“小旋风”无人机也来“种树”!河南实施精 准飞播造林
发布时间:
2019-07-01 00: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青,水才能秀,在作业条件较为复杂的山区,飞机播种造林是传统的方式。今年,除了直升机扶摇直上,我省还在一些困难造林地上实施大规模的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据了解,我省计划飞播造林31.15万亩,是近年来飞播造林面积最大一年。
6月21日起,一架S50“小旋风”无人直升机盘旋在淅川县马蹬、老城等镇上空,6.15万斤种子撒向该县马蹬等7个乡镇的荒山。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与核心水源区,侧柏、黄连木、栾树等树种从天而降。假以时日,山峦之间,一株株绿树便会拔地而起。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介绍说,淅川立地条件差,荒山面积大,山高路陡,造林难度大。飞播造林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成本低、效率高、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在造林难度大的深山、高山地区适合进行。
而今年为提高飞播精度,淅川县今年还采用无人机对环城、环丹江口水库、县内主干道等沿线小片宜林地进行精 准飞播1万亩。
去年6月份开始,三和航空S50“小旋风”无人机已开始在我省逐步探索无人机精 准飞播造林。无人机具有更加机动灵活,不需要固定的机场和跑道,对临时起降场地技术要求不严,可按预先设计的轨迹飞行作业,飞播造林更加精 准,适用于目前我省较为分散的小播区群的设计。
霍保民说,今年他们计划在辉县、济源、栾川、汝阳等地开展无人机飞播作业3-5万亩。目前采用的双旋翼油动型无人机,在国内处于地位,载种量在100-150斤之间,相当于普通小型无人机的10倍以上。
今年将针对载种量、航速、飞行高度、种子流速等不同参数进行精 准校正,为下一步全省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无人机新技术开展飞播造林,是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森林河南建设的新途径,逐步解决我省伏牛山、太行山山区剩下的困难造林地造林问题以及亟待复绿的矿区生态修复,增加国土植被覆盖,为维护天蓝、担当地绿、守护水清、营造宜居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
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飞播版S50“小旋风”无人机载重50公斤,储料仓呈倒三角形,机型总长约2米,宽约1.2米,重约65公斤,相当于普通小型无人机的10倍以上,一个架次飞播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一页
上一页
推荐新闻
6月下旬的夏夜,三和航空一架具备夜航功能的“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跃入空中,平稳自如地飞行在郑州上街区,翱翔于茫茫夜色中——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在世界自转旋翼机行业技术中实现突破和超越,成为解除夜航限制的自转旋翼机。
国家应急管理部及消防救援学院相关领导、专家来我司进行无人机森林消防救援项目专项演习
7月23日、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相关领导及专家在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的领导陪同下莅临三和航空
2020年7月9日上午,郑州市常务委员、纪委书记杜新军在上街区纪委书记汤晓义、郑州通航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喜忠、郑州通航管委会党工委委员柴海林陪同下莅临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调研指导工作。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